嘻嘻看书 - 言情小说 - 盘秦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02

分卷阅读202

    们能轻易被外物迷了眼,想来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今年没参与秋试的国子学、云阳学宫学生,也都被扶苏安排了各种活儿,让他们负责接引赴考考生,带赴考考生熟悉环境,顺便跟赴考考生了解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

光会读书是不行的,还得会办事,这次全国大考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让他们多与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接触。

各地的人才很重要,国子学和云阳学宫的学生们也很重要,两边正好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扶苏把春试之事安排妥当,陆续已有地方上的考生名册和考生答卷送到咸阳直邸。

这些人都是各地学官通过将近一旬的辛勤阅卷给挑选出来的人才,扶苏收到以后每日拉着张良一起品读,看看其中有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答卷的基础部分是不用看的,那主要起筛选作用,筛走一批基础都不扎实、想要浑水摸鱼的学渣。

送到咸阳来的主要是最后的命题作文。

各郡学官拟的命题不一样,各郡考生写的文章自也不一样,看起来还是挺新鲜的。

张良对这次的考生也很感兴趣。

这次大考明面上说是为国选才,实际上各地学官是从学宫博士和国子博士里选派过去的,再不济也是这两个地方的毕业生,可以说基本都是扶苏的人。

这些人受扶苏影响颇大,出的题大多不是那种考究经义的老题,而是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考生写出自己的看法、拟出个解决章程。

读着这些题,他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学官们在地方上发现的问题,还可以看看考生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态度以及他们有没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张良只读了几份,便发现哪怕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分析角度,读来叫人惊叹不已,恨不得马上把这些人找过来好好探讨一番。

“天底下有才能的人果然多不胜数。”张良感叹道。

扶苏深有同感。

这些人虽都是各郡精挑细选选上来的,但也显露出还有许多人才遗落在外,一直没能为朝廷所用。

这更加坚定了扶苏把全国大考坚持下去的决心。

今年冬天暖和了许多,扶苏没有外出,每日除了上衙便是在家中读读文章,读到特别好的还要揣在怀里等与嬴政一起用膳时给嬴政讲讲,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嬴政听扶苏念了些文章,便觉得各郡秋试果然选出了点人才。

天一冷,父子俩时常一边吃着火锅,一边谈论各郡考生的文章孰优孰劣,气氛还挺轻松愉快。

相比嬴政父子俩的其乐融融,朝臣们私底下却经常凑一起开小会,讨论话题是这次全国大考选出那么一批人,怎么看怎么像是扶苏的储备人才。

重点在于嬴政对这好像不怎么在意。

这到底是嬴政对他们的试探,还是真的想悉心培养扶苏这个继承人?

文武百官讨论来讨论去,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扶苏都还不是太子,他们可不想那么早站队,免得没熬来从龙之功先被嬴政清算了。

他们只是拿不准该怎么对待那群即将通过春试入仕的新人而已。

他们是要表面欢迎内心警惕好呢,还是要表面内心都不欢迎好?

作者有话要说:

文武百官:这表面功夫要不要做呢,愁人

扶小苏:……_(:з」∠)_

第125章不喜

在文武百官开了几轮小会之后,陆续有考生到咸阳了。

由于是郡里统一组织的秋试,通行令也是统一发放,考生们为了路上有个伴,大多都是和同郡考生结伴而来,接待起来并不困难。

国子学的学生们入冬以后学业比较轻,在第一批考生抵达咸阳后便轮番在接待点值守,亲切友好地等着接引这些来自异乡的考生。

咸阳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了这批年龄不一的赴考考生,他们随着国子学的学生们抵达落脚处,发现哪怕是价格最低廉的那一档住处,条件都好得叫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仿建的韩王宫,外头那些算账的、牵马的、跑堂的,很多甚至还曾是韩国的贵族呢。

只可惜他们来晚了点,要不然以前这边还有不少韩王宫的宫女们在服役,现在只有一部分没有家人也不想嫁人的宫女还留在这边干活,那些年轻貌美的大多已经结束三年劳役,被安排出去相亲嫁人了!

听过隔壁有专门用来开宴席、开文会的玉琼楼,同样是仿建的王宫,不过是赵王宫。至于挨着玉琼楼而建的,自然是由魏王宫改建的大秦织造中心!

据说楚王宫和燕王宫也安排上了,因着燕王还逃亡在外,所以先安排楚王宫再安排燕王宫,齐王宫估计也不远了。

这些话都是咸阳百姓在讨论,他们早已习惯北市的存在,对于自己可以在仿建的各国王宫里闲逛这事儿也觉得稀松平常。他们秦国足够强大,把他们整个国家都打下来了,逛逛他们的王宫怎么了?他们还在里面睡觉吃饭喝酒呢!

不少人甚至在热烈讨论剩下三座王宫该做什么用好,因着北市是大家都能进去晃悠的地方,所以他们格外关心接下来对三座王宫的安排。都说衣食住行,现在衣食住都有了,是不是该把行安排上了?

他们每次看到大王和公子他们出行,都对他们的马车非常羡慕,那么气派的车他们当然不敢肖想自己能用上大王的车,但是,造个小点的,走得稳点的,坐着舒服点的,难道还不能想想吗?还有,要是天下一统了,不打仗了,是不是匀点马出来让他们也过过瘾?

反正不管再出什么他们都会支持,不就是钱吗?他们愿意出的啊!

对于咸阳百姓口中这些自觉平平无奇的言论,初来乍到的考生们起初听了非常震惊,后来听多了,渐渐也麻木了,甚至还被洗脑到跟着想剩下三座王宫能怎么利用。

完了,他们好像膨胀了,他们再也不是出门时那个淳朴的读书人了!

唯一感觉越听越心梗的,只有来自赵地、魏地、韩地、燕地以及楚地的考生。

韩、赵、魏还好,他们国亡得早,这几年已经在各郡官学接受再教育,愿意赴考的大多已经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说话的口音和写的字也往秦国钦定的官方语言及文字靠拢,看到改建以后的自家王宫也只是在心里痛苦了一会。

燕地和楚地的人却不同,他们刚亡国不久,想法一下子还转换不过来,抵达咸阳以后跑去看了看正在打的地基,再听了听咸阳百姓的讨论,很多人心态顿时崩了,回到朝廷统一安排的廉租房里自闭去了。

萧何一行人就在其中。

萧何等人刚到那天,被负责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