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看书 - 言情小说 - 美人不进阶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8

分卷阅读28

    幸后宫任何一人,前三年更是借着为先皇和先皇后守孝的名头硬是没有选秀,到了第四年才拗不过淑妃的“苦口婆心”纳了一批秀女入宫。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淑妃开始考察一些家世不显而又容貌上乘的秀女以期为己所用,可惜人是进了宫,陛下依旧我行我素,除了李贵妃,眼里再也看不见其他人。

为了这事,淑妃关起门来不知摔了多少茶盏,这些茶盏又不知有多少砸在了她身上,纵使伤口火辣辣的疼,第二天依旧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贴身伺候着,毕竟淑妃娘娘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又怎么会作出打骂宫女这种恶心行径呢!

赵州桥入了淑妃的眼,淑妃却不会轻易向她抛出橄榄枝,林女官明白,淑妃要的是一个死心塌地不敢有任何异心的傀儡,帮助她打破后宫独宠的僵局。所以落难的文采女才会和赵采女住在同一所院子里,而她,淑妃娘娘的心腹,又恰如其时的当着赵采女的面给了文采女一个下马威。日后饱经磋磨的赵采女自然会对在关键时刻给予她帮助的淑妃感激涕零,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淑妃遭受暗算,几乎丧了性命。

林女官承认,在看到淑妃像条死狗似的瘫在床上时,她心里激荡起的是阵阵快意,这个女人也有今天,可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恐慌。没错,是恐慌,无论淑妃对她如何狠厉,在外人看来她就是淑妃的心腹宫女,淑妃这个靠山倒了,她又能有什么好下场,况且她平日里没少把自己的怨气转移给其他宫女太监,得罪的人不是一星半点。

好在淑妃活过来了,可是她一天天的偏宠赵州桥,从前林女官心里嫉恨归嫉恨,还是有几分幸灾乐祸的,别看人前赵州桥如何风光,关起门指不定被淑妃怎么磋磨。

可是今天这一幕,又让她有些不确定了。

林女官忍不住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淑妃,这个眉眼带笑,行事果决的女子当真还是她所熟悉的袁淑妃么?一个大胆的猜想在脑海里形成,又很快被她压制下去。

☆、第二十一章

吃了胡太医开的药,唐渡康复的很快,那夜的血满衣襟脸白如纸恍若梦一般不真实。

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又似乎变了。

面颊上略带的婴儿肥褪去,露出尖尖的下巴,有了少年人的棱角,个头也如雨后的春笋般生生拔高了一节。微微凹陷的眼窝嵌着的一双眼睛愈发深邃沉稳,那如漩涡般的黑色眸子似乎多了种她看不懂的情绪,望着她时深沉又眷恋,酝酿着一段久远的时光。

人也变得愈发亲近她,无论赵州桥在做什么,身后指定追随着唐渡专注的目光,对赵州桥无意的身体触碰也不再抵触,赵州桥常常感叹,曾经那个浑身带刺铁甲加身的小孩子与眼前明目皓齿俊逸挺拔的少年郎当真是同一个人吗?

赵州桥是独生女,家中也没有稚龄小辈,这样的变化让她既新奇又有些不安。母亲闻言则浅浅一笑,让她不必担忧。

那个昏昏傍晚发生的事情,唐渡没有说的意思,赵州桥心里千挠百抓地好奇着,却也尊重他的选择,闭口不提。

过分的好奇,有时是一种伤害。

唐渡养病的日子里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跌宕起伏,终归尘埃落定。

母亲凭借凭借古籍中的记载推翻了太医院早先的定论。赵州桥写的糕点方子是无毒的,真正与淑妃中毒有关联的要素是方子最后被人偷偷添上的一笔材料,八星粉。

八星粉本身无毒,但是根据古籍记载,经过加热后的八星粉会与牡丹花粉产生特殊的效应产生一种毒素。通常来说这种毒素并不致命,只会让人产生轻微的呕吐现象。淑妃这里却是一个变数,世人皆知,宫中的袁淑妃爱惨了牡丹,芷罗宫夸张的来说几乎遍地牡丹,如此盛况产生的牡丹花粉数量可想而知。大量的牡丹花粉随着呼吸进入人体与加了七星粉的糕点发生作用,天时地利人和,袁淑妃才会重病不起。

宫闱中出现如此隐秘而恶毒的手法,举朝哗然。人们难免会想,如果有人用此法谋害皇帝的话……

性命攸关,任谁能坐得住,震怒之下的乾嘉帝不仅下令彻查此案,还在天下广召游医高士历时数年编纂了一部囊括天下物物相克的百毒经,流传后世,此是后话。

彼时的大周后宫风雨欲来,人人自危,有心之人皆以嗅到不逊于昔日假药案文家败落的危险气息。

而处于漩涡之中的赵州桥并没有如众人猜测的那般惊慌失措,饶是她再一次被作为嫌疑人关了起来。

这一次,有母亲在,很安心。

而宫中正在进行一场幽关生死的鉴识,几位翰林院儒士轮流鉴别点心方子上的笔迹,得出一致结论认为方子乃一人所写,并无仿写痕迹。

乾嘉帝微微颔首,狭长的凤眼眯起,刺向下方女子的眸光凛冽,“淑妃,你如何看”

淑妃藏在袖子里的手缓缓攥紧,很好,已经很久没有人让她恨不得打爆脸了。

胸中情绪如何暴戾汹涌,在看向正襟危坐的皇帝时,眸中已是寒潭般平静,“陛下,此时下定论为时过早,臣妾请来一人,此是正在宫门外等候,敢请陛下召他前来一试”

乾嘉帝眸光一闪,“爱妃如此推崇此人,朕倒有几分好奇,允了。”

老狐狸,淑妃心里冷哼一声,宫门外的动静她就不信逃得过他的耳目。

眸光交接,下一瞬各自偏开,若无其事。

活在宫里的人,都长了一副面具。七年前的自恃清高,五年前的装腔作势,如今的波澜不惊,袁家的这个女儿究竟有几层面具

伴随着一声尖锐的传召声,一个布衣轻带白发苍苍的老翁缓步走入,他逆光而行,两手交拱,周围传来低低的吸气声,有人认出眼前的老人正是归隐多年的唐大儒。

文人总有几分傲骨,尤其是这批进了翰林院的儒士,自视为天下文人向往的典范,方才听闻淑妃另请人鉴别的不满在见到来人时通通不翼而飞,这可是唐大儒啊!唐大儒少年时便名满天下,中年巅峰之时急流勇退,自此世间多少文人只能抱着他的留世之作扼腕未能有幸与之论道。

几个年轻一点的翰林儒士尚有几分质疑,立即被掌领的前辈瞪了回去,在唐大儒面前他们算什么,哪有放肆的份。此生有幸亲眼得见唐大儒鉴字,走出去那群研究儒学的老头子指不定羡慕成什么样子!

这股狂热劲,与现代的追星狂热粉没什么两样子。

要说文人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可以对皇权殚精竭虑死而后已,骨子里又偏偏保留着“从道不从君”的清高,既出世又入世。有时候虚无的名声甚至比决定生死的权力对他们更具掌控力。

昔日的文家便是如此,拔掉了一个偶像,自然还要再装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