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看书 - 言情小说 - 宋穿之懒皇帝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02

分卷阅读102

    龙椅上等着他们解惑;朝堂上的乐天中间派,出身士族的苏轼大人先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关于定州红瓷器,微臣略知一二。有一次微臣看到文彦博大人用红瓷喝茶,甚为喜爱,忍不住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微臣回到家后也想整一套然后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打探。”

“窑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釉瓷、红釉、、、,俗称“黑定”、“紫定”、“绿定”、“红定”、、、。定窑瓷器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安静的听着的官家脸上露出小小的惊讶。定窑的名气他知道,距离汴梁城不远,他还曾经亲自跟着爹爹去看过一次。

不光烧制手艺好,装饰技法也是丰富多彩,堆塑、刻花、划花、剔花等等。釉色晶莹剔透带泪痕,黑定--色黑如漆,紫定--烂紫如熟葡萄,宫里日常用的瓷器都是定窑出产,官家寝殿里的龙首大净瓶、孩儿枕等等也都是定窑瓷器。

但是官家不光没有见过红定,他也不知道定窑除了“黑定”、“紫定”、“绿定”、、、之外还有一个“红定”。

“红定的事儿,苏爱卿具体的说一说。”官家懒怠的语气里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身为他老师之一的苏轼大人当然听的出来。

虽然王拱辰那一伙儿人不敢跟他们这些人伸手,但是天性正义的苏轼大人对于他们的“伪君子”做派非常的看不惯。此刻他听到官家问话,犹豫了一下后鼓起勇气,用他过人的文采,把曾经引起整个汴梁乃至整个大宋轰动的“红定”的原委一一道来。

被窑工机缘巧合之下烧制出来;一现世就被王公贵族尊崇疯抢,价格日益疯长,千金不换;又因为烧制困难出量少有价无货;再到红定被王拱辰送进宫,被当年的太上皇怒砸、最后绝迹于人前导致官家都没见过、没听过的一系列事儿。

长长的故事讲完,大殿里静的落针可闻;官家小眉头微皱。

他对于整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王拱辰并没有多大的印象,只知道他才名广播,有名的十七岁“诚信状元”,算得上是爹爹当年的老臣、重臣之一,目前出知定州军,政绩四平八稳,无功无过。

“既然“红定”如此被疯抢,爹爹肯定是要抑制价格,不让宫中之人摆放以免引起更大的追捧。张贵妃一事自有爹爹定论。王拱辰,也就是刚刚平郡王口中的贫寒状元,他是如何得到了红定又送给了张贵妃?目的为何?”

官家不紧不慢的问话,群臣、宗室们甚至苏轼大人对于官家放过了“太上皇和张贵妃的红定事件”,俱是大松一口气,可是他们还是不敢搭话。

有的官员本身就是王拱辰的党羽,正在暗自着急;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是真不知情;有的是知情却又不敢--万一官家碍着太上皇的面子从轻发落王拱辰,再让王拱辰踹过气来,那个人可不是范仲淹、欧阳修这些正人君子,他会有的打击报复···?

当然,能在大宋对宗室们如此严苛只养不教的大环境中混出头的宗室们,各个也都是人精儿。

官家的问题涉及具体的朝政,他们又开始最擅长的一招儿,装柱子看地砖--虽然官家说了他们可以参政,但他们毕竟没有通过学士院的考核,名不正言不顺。

☆、第66章第66章

小官家懒怠的目光扫过殿下的所有人,一股子刀锋般的冷意袭来,阳春四月里,温暖宜人的大殿里刮起来寒风。

自觉今儿成功的把官家的火气引出来就达到了他们预想的目的,宗室们顶着官家的威压一个个的都低着头在心里偷着乐。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都头皮发麻、脊背一寒。

站在文官队伍的首位,还没有和包大人、富大人议定的范大人,眼见官家摆出来一副要追究到底的架势,偏偏整个朝堂都没人说话,每每想起被王拱辰冤狱的好友忠臣们就对王拱辰恨得咬牙切齿的他,忍不住站了出来。

虽然范大人还是担心追查这些陈年往事会牵连太广,但是这次有希望彻底扳倒王拱辰及其党羽,从根上拔除当年吕夷简、晏殊等人留下的官场毒瘤的诱惑,让他不再犹豫。

“启奏陛下,这件事微臣略知一二。当年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家产被抄没,负责抄家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将全部的珠宝、瓷器都送给了曾经的张贵妃等人。”

范大人的声音透着杀气,官家听完后面色一冷。

这个“等人”包括宗室的王公们--他们家里还有证据;也包括天家近臣文彦博这些人--他曾经用红定招待苏轼这些文人,最后就是后宫诸人比如当年的张贵妃--被爹爹一怒之下砸碎了。

将本应充公或者退回死商人家人的东西送给所有能影响到爹爹的“贵人们”,甚至包括张贵妃--王拱辰使得好一招借花献佛。即使事情败露,爹爹怒砸红定,也因为张贵妃的关系不会去彻查整件事情。

“既然如此,彻查王拱辰及其亲属的所有资产,一个月内朕要知道所有的真相。”想到爹爹当年因此受的委屈,官家心里的杀性被激了起来,“大理寺和刑部可派人一起参与--此案由开封府衙包大人主审。”

“微臣遵旨。”

心里已经有准备的包大人麻利的领旨;范大人等人心里激动的同时还有反思--或者他们应该早些把这些事儿告诉官家?

大宋朝一直这样恩养文官,大错不彻查,小错不过问,真的是好吗?熟读圣贤书,有大才并不代表他们就会有道德,就会自觉的守法--比如十七岁考状元的王拱辰。

宗室们感受到官家要彻查的态度,都在心里大声的呐喊,官家威武,包大人威武;朝堂上王拱辰的党羽或者和这一脉有牵扯的官员们俱是胆战心惊。

让包大人主审就说明了官家的态度和此案注定要大白于天下,想起包大人的三口铡刀,一个个自觉自己的屁股实在不干净的官员们,强自镇定的暗自思索自保之策。

“黄爱卿当年的上官是何人?”官家清清朗朗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里响起。

王拱辰的这件事暂且搁置,坐等包拯查明,另外一件事儿官家还记在心里。黄大人有才能干是一回事,在地方上的时候大肆贪污是另外一回事,他当年的上官逼迫下面的小官们送贿更是一个事儿,一样样的来。

自知逃脱不过的黄大人听到官家的问话,想起被他辜负的歌姬,想起这些年来自己跟着那伙人一起贪赃枉法,然后又逼着其他年轻的进士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