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看书 - 经典小说 - 重生之似水流年在线阅读 - 第24章 三个爹的奋斗

第24章 三个爹的奋斗

    月饼券的巨大成功,让三个爹既惊喜又意外。

    都有点不想干什么集团的心思了,专门搞过节券儿,就够三家过好日子的。

    只一个中秋,副食厂一共出了八万块钱的月饼,却带来了130万的利润。

    唐成刚开始只不过是想借月饼券解决一下资金压力,没想到,这却成了老哥仨的第一个盈利点。

    照这么下去,过年有元宵(北方的汤圆)券儿,端午还有粽子券儿,那不是发了?比他原本干塑料厂的时候都挣钱。

    还好,老唐还没被钱冲昏头脑。

    吴连山也提醒他和齐国君,“这个事儿,只要咱们度过了难关,那就停手,谁爱干谁干吧,反正咱们不干了!”

    这个年代的商人,还是热衷于做实业,什么虚拟经济、概念盈利这些后世才有的互联网思维,在这个年代不但没有,而且即便挣了钱,也让人心里发慌。

    况且,齐磊和徐小倩出主意的这个月饼券和后世名牌厂家的月饼券还是有区别的。

    后世月饼券能火起来,那是因为产品力在那摆着,品牌在那挂着,老百姓是为产品买单。

    即便有黄牛炒作其中,也有其存在的市场诱因。

    而当下的月饼券,虽然概念和后世相同,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就副食厂的五仁月饼、青红丝月饼,有个屁的产品力?很多人看见就腻歪,更别说吃到嘴里了。

    就像青红丝月饼,在很多小伙伴的童年记忆里,都是上了最难吃食物榜单的。反正小哥仨看见那玩意就反胃,一口都不想动。

    月饼券能够能火起来,大赚特赚,和产品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体制漏洞在买单。

    小金库盛行,变向福利钻空子,不是啥值得炫耀的事。

    哪天国家想起来了,整治歪风邪气,那好日子就没了。

    不但没了,还有可能惹麻烦。所以,该收的时候就收!

    这一点上,吴连山是最清醒的,唐成刚自然也不反对。

    至于齐爸,更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别说还可能再干一两票,只这一回,他就不踏实到晚上睡不着觉。

    在齐国君看来,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吗?能踏实才怪!

    也就是有唐成刚和吴连山在前面顶着,如果是他自己接了这个副食厂,别说齐磊把法子拿到面前他会不会干,都悬扇齐磊的巴掌。

    出的什么馊主意,一点也不脚踏实地!

    好吧,其实这段时间,唐成刚和吴连山就在安抚齐国君,让他别怕,要稳得住。

    没办法,齐国君毕竟是个老实人,胆儿小。

    ......

    总之,不管三个爹怎么想,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副食厂的这笔盈利都算是雪中送炭了。

    说实话,如果没有齐磊和徐小倩的这个月饼券儿,即便吴连山把每一分钱都精确到位,三个厂的重建也是异常艰难,容不得半点意外。

    有那么一段时间最没底的时候,唐成刚都想着真要是遇到难事儿,他就把车卖了变现。

    而齐国君也做好了,拉下老脸去跟弟弟、meimei那张嘴借钱的打算。

    老哥仨说是背水一战,也不为过。

    不过,好在都过去了,副食厂的精米加工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毕,只等包装厂开工。

    而包装厂的新厂房也在日夜赶工之中,李纲的工程队给唐爸立了军令状。

    用李纲的话说:“别的忙咱也帮不上,但是上冻之前,我保证房子给你盖好,让你的设备进车间!”

    只这一句话,就让三个爹悬着的心落地了一半。

    要知道,入秋之后,副食厂那边已经拿到了粮食经营许可,已经开始满仓收粮了。

    得益于粮库的优先政策,第一批500吨的优质一等稻米已经进了副食厂仓库。

    如果包装厂厂房能在入冬前完成基建,包括供暖和水电进入,那新购进的包装设备元旦之前就能调试运行。可以赶在年前让第一批产品下线,副食厂的大米也能在年前包装销售。

    如果入冬前厂房建不好,那就万事皆休,来年的五一能见到产品已经算是快的了。

    东北的工程是干半年歇半年的,只要天气一冷就没法开工了。

    所以,如果今年不能完工,就要等到来年开春之后。

    药厂那边的进度是最慢的,设备、厂房等等都没着落。

    但是三个爹也不着急,按照唐成刚的大战略,只要副食厂开始盈利,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儿,药厂反而可以慢一点。

    况且,和副食厂、包装厂不同,厂房、设备、包装这些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药厂其实都是小问题。直正的难题,其实是人。

    药厂这门生意,做好是很有前景的,可是也绝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

    这是个技术活儿,最最值钱的就是人!

    可是,老药厂已经停产十多年了啊!一千多工人和技术骨干下岗了十几年,有的在家待业,如果开工都愿意回来。

    而有的,尤其是那些有真本事的,早就各谋出路了。

    对此,唐成刚也有准备,已经和省内外的几个中医药大学、研究所搭上了线,明年会到各个院校去招聘一批新生力量,来填补药厂人力不足的问题。

    也和省内外的几个研究所,有交流合作的意向。

    唐成刚还是有魄力了,在人才的问题上,他是准备好花大力气的。

    但是,唐爸再怎么想办法,也还是差了点意思。

    因为药厂最核心的几个老技术员,他弄不回来了,那是招多少新人也无法弥补的损失。

    那几个老人儿可以称之为药厂的镇厂之宝,不是远走外地,就是自己开起了中医诊所,想再请回来,真的是难上加难。

    本来唐成刚和吴连山已经放弃了,请不回来就请不回来吧。

    却没想到,在这件事上,老实胆小的齐国君却是硬气了一回。而且,硬气的让那老哥俩瞠目结舌。

    ......

    “必须得请回来啊!”

    齐国君在那几个老技术员的问题上,态度异常坚决。

    “否则,咱这药厂就算弄起来,也干不大!”

    产品是要更新换代的,老唐的塑料厂为啥就不干了?正是小石头一语中的,切在了痛处。

    塑料厂技术含量太低,很容易失去产品竞争力。

    那现在药厂不是同样的问题吗?指望那几张老药方子能挺多久?想做得好,不还是要推陈出新?甚至那几张老方子也要不断的改良,紧跟时代的步伐。

    而药厂那几个核心的技术员,真的不是当下年轻的专家什么的能比的。

    ......

    中医药熬的就是年头儿,别看那几个老家伙现在都七老八十了,可正是最有价值的时候。

    而且,那可是五六十年代,还年轻的时候就成名的大牛人啊!

    不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就是出身中药世家,本事大了去了。

    后世都说中医药不灵了,其实不是不灵,而是真正的牛人越来越少。

    而那几个老家伙,就是真真正正的深不可测,更是护肝片、胃康灵那几种产品创始团队。

    说是镇厂之宝都是轻的,可着全国找,也是没一个就少一个。

    对于齐国君的坚持,吴连山有些犹豫。他当然也主张能请回来最好,可是请不回来咋办?

    “要不,到省城找几个年轻一点的能人?多花点钱呗!”

    齐国君一听,摇头道:“比不了的。”

    想了想,咬牙道:“不行我去请!挨个去求,说什么也得把人求回来!”

    齐国君别的不行,就是有那股劲儿。

    唐成刚和吴连山一听也不再坚持了,那就让老齐去请请看吧,但也没抱多大希望。

    唐成刚还道:“那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别怕花钱!不管花多少钱,只要肯回来,哪怕就当个特邀技术员,给咱们把把关,提提意见也行。”

    他还是怕齐国君小家子气,舍不得花钱。

    殊不知,搞生产的发起狠来,他这个搞销售的也有点招架不住。

    还真让齐国君弄回来两个,只不过......

    年薪:60万,外加后续股份,把唐吴两人的下巴没惊掉了。

    ......

    请回来的那俩老爷子都七十多岁了,一个在尚北下面的乡镇,一个在尚北市内,都是开中医诊所的。

    而且,名声在外,生意很好。

    可是,生意再好也架住不齐国君一年就给60万的开价啊!

    更架不住他天天就长在诊所里一样,软磨硬泡。

    老头儿实在是拿齐国君没办法,你说你也四五十岁的人了,怎么就.....

    最后只好答应下来。

    其实,钱不钱的,这两老爷子还真不太在意,只是说明了新药厂老板的诚意,看到了重建药厂的决心。

    更重要的,还是俩个老爷子对药厂是有感情的。

    当年,就是他们几个建国之初的大学生和中医世家弟子,从南方被国家安排到了东北建设大后方。

    啃着馒头,就着白菜汤,窝在一间集体宿舍里,你一言我一语的,推出了药厂的几种招牌药。

    说句托大的话,要是没有他们几个,也就没有现在的尚北药厂。

    后来,又都在尚北扎了根安了家,对药厂的感情,一般人理解不了。

    有一个叫邹远驰的的老爷子,退下来的时候是药厂副厂长,他甚至能把药厂一千多个职工的名字都记下来。也盼着药厂能起死回生,给那一千多职工一个交代。

    要知道,当年药厂逐渐没落,工人们几乎没得到什么补偿。从开始的拖发工资,停发奖金,到无薪休假,再到千把块钱就买断了工龄,从此自谋生路。

    职工们在厂子里干了半辈子,最后落得那么一点点补偿,邹远驰觉得自己是有责任。

    所以,当齐国君找上门的时候,他其实就心动了。

    等到齐国君开出价来,天天来求,日日来报道,他就知道,这几个新老板是要干实事儿的人。

    所以,也就同意回厂了。

    只是把唐成刚心疼坏了,120万一年,就找回来两人.....

    虽然不用马上掏钱吧,可是,老齐你是真狠啊!

    这可是98年啊,60万的年薪,绝对是个天价了。

    最后,唐成刚就一句话,“国君啊,干的漂亮!接着找,接着砸!”

    唐成刚越来越发现,把齐国君和吴连拉到身边,实在太正确了。

    老哥仨的性格实在太互补了,就比如请这两老爷子,如果是唐成刚或者吴连山去,两人都精于算计,即便开价,也要瞻前顾后,绝对没齐国君这么野,上来就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天价。

    那两老爷子,也不见得就能回来。

    也就齐国君,别看人老实,可是发起狠来,魄力也是嗷嗷。

    “还有仨,你要能把那仨也叫回来,我就服你!”

    那三个老技术员都在外地,一个在省城,已经是省城中医院的镇院之宝了。另外两个更远,在南方的两个药厂,也是身居要职。

    其实,唐成刚也就是逗着玩,有这两就不错了,你还真能全请回来?

    可是没想到,齐国君还真就是这么打算的。

    “明天给我买车票,我先去重庆。”

    重庆那个和邹远驰有私交,现在还有联系,也是最有可能找回来的。

    唐成刚:“......”

    吴连山:“......”

    “你真去啊?”

    却闻齐国君皱眉道:“其实最难搞,也最重要的那个,是省城的马老头儿!”

    “人家在省中医院被供着,子女也都离开了尚北,在省城工作。想请回来,难啊!”

    唐、吴老哥俩对视一眼,有点没看明白,为啥老齐说难的时候,眼珠子直放光呢?

    ......

    只能说,人就得逼一逼,齐国君还是原来的那个老实人,只是干厂子彻底把他的潜能激发了出来。

    第二天,齐国君真的坐上火车,奔重庆去了。

    这边,唐成刚和吴连山也忙的脚打后脑勺。

    崔玉敏虽说整天在厂子里帮忙,但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唐成刚不让她参与管理上的事儿,财务的事更是不能碰。

    这是规矩,也是底限。

    尽管崔妈不是那种找事儿的人,可是三家有共识,女人不能掺合进来,否则早晚出乱子。

    崔玉敏每天就在食堂帮着忙,也盯着唐成刚和吴连山,不管多忙,按时吃饭。

    郭丽华这边也忙,尚北农业试点县已经是板上钉钉,做为配套单位的粮库,也成了第一批响应国家政策,进行试点改革的示范单位。

    粮库下一步的任务,不但要保证尚北粮食统筹的基本需求,而且要施行公司化改制,要政商分离。

    做为综合办公室主任,郭丽华的任务一点也不轻。

    而且,本来没什么想法的郭丽华,突然有了一点野心。

    丈夫现在开始了第二春,以郭丽华那要强的性格,也想借公司化改制的机会再往前进一步。

    所以,这段时间,郭丽华也是格外卖力地扑身事业。

    董秀华也没闲着,同样是农业试点的问题,尚北整体的政府工作方向都在随之调整,做为钱袋子的财政局,比农林部门还紧张。

    要在本就寒酸的财政资金里,挤出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总之,三对爹妈,走的走,忙的忙,三个孩子已经彻底放养了。

    没办法,实在顾不上,小哥仨已经好几天没看到老哥仨的人影儿了。

    下了晚自习,不是已经睡了,就是还没回来。

    第二天,比他们起的还早,走的更早。

    三个妈也一样,顾不上他们。

    老唐现在对孩子能做的,就是给钱,给足了钱!

    只能说是熬过了今年,等明年放缓了步子,再去盯着点孩子的学习吧!

    好在是高一,真的耽误了也能补救。

    只可惜,老唐就纳闷儿了,这仨小子对他给钱这个事儿,咋就一点都不上心呢?

    他不主动给,那仨小子就不带主动要的。

    即便给的时候,哥仨也不大兴奋。唐小奕接钱的时候,连点情绪波动都没有。

    从前,什么“老唐大气!”“老唐是亲爹!”之类的赞美之言,也是一句都没有了。

    好吧,唐爸哪知道,哥仨最不缺的...就是钱!

    小金库已经快要爆了,而且,绝对是让三个爹瞠目结舌的一个数字。

    唐奕和吴宁知道,国庆节那几天,齐磊和赵维干了一票,哥仨的存款好像又涨了不少。

    虽然不知道具体挣了多少,也懒得问,反正齐磊说够挥霍了。

    可是,哥仨也不是那种挥霍的孩子啊!

    平时也就学校里请客喝点水,吃点东西,校外偶尔去一次游戏厅,上上网。

    可现在,上网都不花钱了!

    倒是国庆节放假,哥仨一人弄了一身衣服。

    可是,在尚北这破地方,想买大牌都没有,全身上下可好的来,也就花了三百块钱。

    ......

    没有大人管,在学习的问题上,也就唐小奕有点放松,玩的时候比较多。

    但是,齐磊也不在意,他知道,唐奕发力的时候还没到呢!

    那家伙可比十四班的牲口们还热血,他的那个人生转折点比较奇葩,还没来。

    不过,也快了!

    吴宁也在用功,而最用功的是齐磊。

    答应了老丈母娘,要考第二....全学年第二!

    特么的!

    齐磊是那种要么别许愿,许了愿就必须做到的性格。

    既然答应了,就得付诸行动。

    所以,十一过后,齐磊真的是拼了。

    上课一点不敢溜号,下课能不动就不动。回到家也要学一会儿,总之是抓紧一切时间。

    齐磊问过徐小倩,“你是咋学的?”

    徐小倩的回答让齐磊安心不少,“安心啦!和你差不多,可能还比你差一点呢!”

    齐磊真的就放心了。

    只可惜,才放心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徐小倩送给他一套课堂笔记和一套用过的高一课本,然后,齐磊整个人都不好了。

    “徐小倩,你是故意的!”

    ......

    ,